“樓脆脆”頻發不能只把責任推給歷史
發布:河南星榮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瀏覽:9064次
當社會追問塌樓的原因,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對這些居民樓具有共性的總結。我們不能說這樣的總結不客觀,也必須承認,我們正在為當初倉促草率的建設承擔代價。但問題的關鍵在于,面對這樣的歷史“遺留”問題,我們該保持怎樣的態度。
“樓脆脆”頻發不能只把責任推給歷史
居民樓垮塌事故近日再次密集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中。從貴陽到葫蘆島再到遵義,自5月20日起,全國已經不低于發生5起居民樓垮塌事故,造成不低于22人死亡。
還滿滿住著人的居民樓,瞬間出現垮塌事故,不僅對身陷其中的居民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,對整個社會的居住安全感都是強大的震動。教訓慘痛卻一再發生,實際上是再一次提醒人們,“突然消失的客廳”不是偶然事件,而是一個需要全國都來重視的重大公共安全問題。
與此同時,當社會追問塌樓的原因,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對這些居民樓具有共性的總結。比如多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市場經濟初期的“快餐式建設”導致建筑缺乏規范、質量普遍低下,磚混結構“免疫力低”,經不起野蠻裝修和自然摧蝕等等。
我們不能說這樣的總結不客觀,也要承認,我們正在為當初倉促草率的建設承擔代價。但問題的關鍵在于,面對這樣的歷史“遺留”問題,我們該保持怎樣的態度,是現在就開始著手徹底解決,還是把安全的保障推給歷史、無可奈何?
跟今天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問題一樣,彌補欠賬、修補問題是當下的政府和社會不得不面對、不得不解決的事情。老舊樓房和環境污染都非一日之寒,我們不能說當年的粗放發展造成了污染,今天就只能聽之任之,我們同樣也不能說,因為當年的粗制濫造、偷工減料留下了質量爛攤子,就對今天脆弱的居民樓束手無策。如果要為居住安全負起責來,一味埋怨當年的問題就沒有用,千千萬萬住在八九十年代居民樓里的居民也不會同意。如果只能這樣追溯,那很多垮塌的樓房和仍然存在安全隱患的樓房,就很難找到擔責的對象;如果陷入無人負責、無人擔責的境地,誰能保證塌樓事故就此終結? 從時間上講,那個沒有基本的監理制度、沒有規范的建筑標準、建筑工人直接“從稻田到腳手架”的年代已經過去;但是從樓房的安全上說,那個年代不僅沒有走遠,甚至還在今天進入了“質量報復周期”。這是居民樓垮塌多發無法回避、也無法拖延的現實。它提醒我們,越是看到老舊居民樓的普遍性問題,就越需要拿出更細致、更周到的排查檢修方案,拿出越明確、越完善的保障兜底措施。
2012年,香港就曾推行“強制驗樓計劃”,其中清晰界定了私人業主與政府的責任:政府監督不能缺位,業主作為樓宇的產權人也要對建筑負起保養、維修之責。在塌樓事故反復出現之后,進行切合實際情況的強制驗樓,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。
之所以要強調對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居民樓安全問題的解決態度,是因為直面歷史的態度,決定我們當下作為的力度。不單是生態破壞,也不單是建筑質量,市場經濟初期的片面高速發展,我們可能還要遇到更多當年積累下的問題,不把安全責任推給歷史,我們才會對今天的問題負責,更是對未來的長遠負責。